2021年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成立至今,已审理近3000件涉外案件,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化解争议金额超300亿元……这些成绩背后,是中国法官对国际规则的精准适用,对中外当事人平等保护的持续努力,也是中国司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、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。
6000多页卷宗里的跨国锅炉案:从“爆管停摆”到“三方共赢”的破局
5643页证据,186页笔录……总共6000多页卷宗,承载的是三家企业的生死存亡。这就是入选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涉外商事海事调解典型案例的“锅炉案”。承办法官李冬梅在结案后收到锦旗,赞语“公正执法,清正廉洁”。
而这八个字,重如千钧。
这是一起非常棘手的案件,涉及金额巨大,专业问题极其复杂。某公司在非洲某国承建当地首个电站,建设过程中锅炉频繁爆管,项目停滞,面临业主方巨额索赔,还出现可变弹簧的碟簧改成柱簧、外置换热器安装等工程师都要琢磨半天的问题。
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启动技术鉴定与专家辅助人双轨机制,特种设备检测院的工程师直指“碟簧改柱簧使钢度下降”是根本症结,清华大学的专家证实用料不达标。在专业证据面前,双方不再各执一词,成见也卸下来了。
当事人担心线上开庭泄露商业秘密,于是我们创新采用分段质证方式,先线上交换非涉密材料,核心参数在线下封闭质证、全程留痕。既保护商业秘密,也保障程序正义。承建这一工程公司的法务感慨:“法院这样处理,我们心里踏实!”
到这儿,案子其实能判了,我问李法官:“为什么还不结案呢?”
李法官说:“一判了之,就是‘三输’局面:承建公司花钱修设备,供应商公司可能倒闭,设计方公司也会丢客户。我们法官手里的法槌,敲下去的不能只是是非对错,更要敲出出路、敲出生机。”
经过数轮调解,最终达成三方共赢的解决方案。电站重启了,技术还实现了升级。法院用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和司法智慧,为中国企业出海护航,为跨国合作搭建桥梁。
5年股权拉锯战:4亿股权争议下“背对背调解”的破冰之路
这是一起长达15年的股权纠纷案,该案被《人民法院报》头版报道,成为涉港商事纠纷化解的典范。
香港居民李某起诉内地企业家吴某,追讨近4亿元的公司股权。对此,梅宇副庭长带领审判团队采取“背对背调解”,慢慢摸清双方心结,吴某怕认股权就等于失信,影响企业声誉;李某想要的是15年投资的合理回报。
找到症结后,审判团队设计了股权转让与分期补偿的一揽子方案,还特意加了“汇率差价补偿”条款,保障香港居民李某的跨境资金流转,最终双方握手言和。
个案的成功从不是偶然,背后是北京国际商事法庭为国际商事审判搭建的全链条机制。通过建立“一评估、三优化、五专业”管理机制,成功化解30余起涉“一带一路”工程建设纠纷。搭建域外法查明平台,2周内就能出具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的查明意见,解决了“查明难”痛点。法院还发布涉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白皮书,深度参与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,努力赢得国际司法信任。
这一切的努力,都根植于中国“和”文化的深厚土壤。因为讲究“和为贵”,所以不满足于一纸判决,更追求案结事了人和;因为推崇“以人为本”,所以既严格依据合同与国际惯例确保裁判合法,又兼顾当事人的现实商业需求与不同文化背景;因为秉持“天下大同”,所以既尊重国际惯例,又坚守中国法治立场。
北京国际商事法庭为您提供诉讼、调解、仲裁等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指南,帮助您了解纠纷解决的可能和适当途径,为您提供域外法查明、涉外翻译、涉外公证认证等法律服务指引,推动国际商事纠纷的实质化解决。
北京国际商事法庭为您提供诉讼、调解、仲裁等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指南,帮助您了解纠纷解决的可能和适当途径,为您提供域外法查明、涉外翻译、涉外公证认证等法律服务指引,推动国际商事纠纷的实质化解决。